縱橫·虛空六十四象 – XINGGANG邢罡个展
Duration : 12:00 - 20:00
Opening : 2018-8-4 (星期六) -- 2018-8-26 (星期日)
Venue : 200031 中國上海徐匯區復興中路1363弄3號108
Tel : +86 (0)21 5496 1918/+86 (0)21 5496 1918
Web : https://shunartdesign.com/
Artist : 邢 罡
【邢罡的宇宙劇場:縱橫&虛空六十四象】
羅茜(澐極當代藝術檔案文獻館執行館長、策展人)
宇宙劇場,縱橫乾坤;經者縱,緯者橫,縮觀地球格物之法。虛空能量,取之于浩瀚宇宙,顯爲六十四象,變化莫測;卻又遁循其法,有法中無法,無法中亦有法。易經也談及六十四卦,實亦源于宇宙之六十四種變化,這些變化並非呈現的六十四種圖形,而是六十四種變化之中的無盡變化,即六十四象。(此處“象”譯爲changing)。
邢罡的“宇宙劇場”系列是一個龐大的藝術項目,早期的《氤氲·宇宙的靈光》(2002~2004)、《虛象》(2004~2010)、《靈光-天際對話》(2011~2012)、《宇宙劇場:嘗試與天際對話》(2012)、《宇宙劇場:須彌山》(2012~2013)、《宇宙劇場:天圓地方》(2012~2015),十七年來的不同階段、不同心境對于‘天際對話’的思考從未停止,宏觀格局、頓悟而感的藝術探索曆程,讓我們看到了藝術家清晰的成長軌迹。 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歐洲國家館的邢罡個展《地球書簡:元生命研究》也是東方文明的宇宙觀,大型裝置以“天圓地方”的“場”呈現在百年威尼斯的世界學術殿堂。歐洲學術界從來不會用正眼看東方人搞西方話語權的藝術;這種絕對東方話語權的強大氣場之作,反而讓他們心靈爲之震撼。
宇宙劇場系列之《縱橫》、《虛空六十四象》,源于藝術家心中之宇宙,物本呈現爲“劇場”;此劇場之‘象’可隱可顯、尺寸可大可小,緣于觀者的心之格局共悟。當代藝術(後現代藝術之後)的普世價值之思已然蒼白無力,新階段探索的意義在于否定後現代藝術部分呈現出的過度自我性、隨意性、幼稚思維、潑皮文化、暴力身體語言等諸多表達形式;逐步向新的方向探索更大格局中存在的可能性,發掘當下文化脈絡中N多種萌芽成長的可能。邢罡的宇宙劇場系列,所表達的“象”不僅僅是從裝置或者繪畫呈現的層面,更不是“抽象藝術”範疇,無法使用舊有藝術邏輯評判標准去准確感知;藝術家談到他的創作是在構建一個“場”,一個真實存在的能量場、卻又以非“形式主義”的方式存在,觀者和藝術家在這個“場”中以心靈感應的方式“互動”、“交流”、“碰撞”、“共鳴”、“傳遞”以及無限的思維可能…
虛空,宇宙中承載一切粒子的空間。虛空和粒子構成世界,是宇宙最主要的組成部分。虛空具有無處不在,無所不包的特征。虛空能量是無窮大且視覺不可見的存在,在這裏或許只有依靠直覺才能感應。這也是未來的藝術探索,逐步超越現實互動層面,向直覺的心靈感應的高級階段發展。邢罡自幼依靠直覺觀察事物本質,用直覺來感應和判斷決策言行,他早期開始以藝術的方式研究“宇宙劇場的天際對話”,也是直覺感應的産物。《易經》的六十四卦,反應六十四種不同的事物、情景、現象、特定環境下的人生哲理、以及大自然的運轉概率,是典型的東方風土學的精髓。這也暗寓了虛空能量充斥于現實的無盡存在。
宇宙劇場系列探索的《縱橫&虛空六十四象》展現出了更爲純粹的學術追求。童年時期的邢罡在師父的嚴厲要求下,每日懸肘用毛筆把貼在牆上的宣紙畫滿橫豎,意在規範孩童的焦躁心態,培養持之以恒的毅力以及對筆法的把控力。在最純真、最有想象力、對世界最充滿新鮮感的年紀被要求重複做一個枯燥且機械的動作,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折磨。就這樣,日複日,年複年地重複,在藝術家幼小的心靈世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。氣韻生動、骨法用筆、應物象形、傳移摹寫、經營位置、下筆有神…這些是科班水墨畫科必不可少的苦修;青少年時期的邢罡在嚴師的不倦苛教下,早已掌握了精髓。藝術家後來並沒有繼續走傳統的水墨畫道路,而是將傳統作爲自己源源不斷的養料,在當代藝術的國際學術語境中探索。也恰恰是兒時的烙印,經曆了一次頓悟,悟到東方文明的本真精髓,竟然是5歲開始畫的“橫”“豎”;縱橫乾坤,經者縱,緯者橫,縮觀宇宙格物之法;天圓地方,南北合爲縱,東西合爲橫,乃廓四方。
《宇宙劇場:縱橫&虛空六十四象》系列作品在亞麻布上完成,布面自身即是由經緯線織造而成,這又從形式上暗合了“縱橫”;水墨是東方特有文明遺産,極致的‘黑’與‘白’,也是大道至簡的終極審美。藝術發展到現在的多元思維時代,載體是什麽已經不重要了,只要能夠最直抒胸臆的表達,即是最適合的創作方法論。藝術家說,藝術最重要的其實是心靈能否感應到那種真實的“存在”。 《元· 殘余物》探索時期(2013-2015),邢罡以宣紙作爲物本存在的創作,透析了紙作爲宇宙粒子存在于虛空的無限維度之中,那個時期的創作,將宣紙的運用達到了顛覆極致的層面(注:參考「邢罡:元·殘余物-無限維度」),所以他說,現階段很難再以宣紙爲媒介的層面超越自我。
每一個觀者都不僅僅是觀者,波伊斯說,人人都是藝術家。我的理解是,期待每個人可以以藝術的思維和視角,感知藝術在人類精神範疇內的巨大能量和影響力。自閉症兒童可以因爲藝術的抒發和述說,逐步自愈;精神受到創傷的病人會因爲鑒賞和感悟藝術背後的精神存在而釋懷;藝術可以警示人類的言行,可以在靈魂層面讓很多有慧根的人心靈碰撞。欣賞一部高潮起伏、牽動人心的《費加羅的婚禮》,需要了解18世紀後半葉法國的現實生活,去體會角色的生活環境,去了解作曲家莫紮特的經曆和思想;一首拉赫馬尼諾夫《第三鋼琴協奏曲》,也需去體會堅毅的俄羅斯精神和強大的生命力,感悟作曲家本人的人格魅力。所有的藝術形式,都是帶我們走進一種藝術思維和藝術語境的領路人。
感悟頗多,但言語淩亂,不知所雲,擡頭又見作品,雲卷雲舒:‘縱橫’雖簡,意抒天下馳騁,無限恒遠。